学科科研
李强
发布时间:2025-09-25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李强


出生日期

1795.04

政治面貌

党员

21

博士

博士

现任职务

土木与环境工程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

三级教授

办公电话

18969930598

(微信同号)

通信地址

浙江 杭州 下沙高教园区 2号大街508

310018

Email

229665237@qq.com

工作经历:

2018.07-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三级教授

2004.08-2018.06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授,教务处教务科长、教学科长,科研处副处长,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中心副主任,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1992.07-2001.08 延安市建筑公司从施工技术工作

教育经历:

2016.09-2016.12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 访问学者

2012.07-2012.08  美国 塔夫斯大学 访问学者

2008.09-2015.03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博士

2001.09-2004.0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专业 硕士

1996.12-1998.06 延安大学外语系 英美文学专业 进修

1993.07-1995.12 长安大学 建筑工程专业

1989.09-1992.07 延安师范学校 师范教育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复杂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低碳固废地聚物混凝土的性能、结构耐久性新型监测装备研发和重大土木水利工程的性能监测与提标加固等

主要讲授课程:

专业导论,土木工程试验、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钢结构原理

主持及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主要科研项目(在研)

[1]“齿插式机械连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企业标准, 企业横向课题, 2025-092027-12, 3, 主持

[2] 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项目,钢筋非均匀锈蚀诱发低碳固废地聚物混凝土的开裂机制及模型(TGG23E080015, 2023-012025-12,10万元, 主持

[3]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 考虑多介质耦合传输的复杂环境服役混凝土碳化机理研究(Z20210075),排名第二, 2022-012024-12, 30万元,在研

[4]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变化环境下河口水沙多时空尺度演变机理与治理技术研究(ZJWZ23E090026), 2023-012025-12, 30万元, 合作单位负责人

[5] 海塘提标加固关键技术, 企业横向课题, 2023-012026-12, 200, 主持

获奖情况

[1] 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综合评价, 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杜时贵,胡晓飞,王晓翠,马小杰,姜健,林伟军,杨云芳,张敏,罗战友,蒋学,梁晓丹,王伟,李强. 2007.01, 13/13

[2] 强涌潮复杂环境下海塘提标加固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 二等奖, 中国商业联合会, 强、俞耿锋、陈万需、付祖南、陈鹤栋、刘学应、俞家明、韩祝斌、杨继平、宋文博、崔圆圆、曹银凤. 2024.12, 1/12.

[3] 荷载和环境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评估诊断关键技术,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科技创新二等奖,   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   强、侯宏伟、宁英杰、许子彦、张姝娟、吴冬平、侯向阳、茅卫生、宋跃军、白丽辉、胡威、童晶、叶启明. 2024.10, 1/13.

[4] 复杂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变力学性能评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中国发明学会发明创业成果二等奖, 中国发明学会, 李强, 侯宏伟, 许顺良, 吴冬平, 刘永韶, . 2024.07, 1/6.

[5] 严酷环境服役钢筋混凝土桥梁长寿命化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3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付传清,李洪涛,宁英杰,钱如胜,蔡袁强,朱兴一,张浩,洪锦祥,葛智,李强. 2024.01, 10/10.

[6] 基于污染零直排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刘学应,李强,陈宏刚,刘东哲,蔡良琪,邱冲,孙雪,陈建,王义加,陈芃. 2024.01, 2/10.

[7] 滨海城区水质净化关键技术与推广应用, 2023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商业联合会,刘学应,李强,陈宏刚,陈芃,徐国梁,孙雪,何迪华,施经东,刘东哲,陈万需.2023.12, 2/10.

[8] 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综合评价方法工程应用范例研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杜时贵,胡晓飞,邵俊江,卢锡雷,蒋学,万颖君,应培新,李强,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09.01, 8/8

[9]长期荷载和复杂环境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评估关键技术 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2024.121/12

[10] 沿海地区隧道管片的耐久性退化模型研究, 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3.10, 李强,麻海燕,刘俊龙,余红发,刘曙光,江大虎,虞焕新, 1/7

[11] 浙江沿海地区改性再生混凝土氯离子侵蚀与防护的关键技术, 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姜健,朱勇年,李强,陈树东,蒋学,项建国,刘继状,2019.12, 3/7.

[12] 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综合评价方法推广示范研究, 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杜时贵,胡晓飞,邵俊江,翁新海,许四法,罗战友,李强,陈中龙, 梁晓丹,蒋学,浙江省教育厅, 2007.09, 7/10


代表作:

[1] Qiang Li, Jintao Lan, Lu Shen, Jiping Yang, Chong Chen, Zhilu   Jiang, Chao Wang. A state-of-the-art review 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inforcement corrosion in concrete[J]. 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2025, 22 e04780-e04780. 中科院二区)

[2] Li Qiang, Tian Ye, Fang Deming, Zhao Kailong, Chen Hedong, Jin   Xianyu, Fu Chuanqing, He Rui. The influence of longitudinal rebar type and   stirrup ratio on the bond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with   corrosion[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3, 409   133943-. (中科院一区TOP

[3] Li Qiang, Liu Yu, Tian Ye, Zhang Guoyi, Feng Huiping, Jin Nanguo,   Jin Xianyu, Wu Hongxiao, Shao Yinzhe, Yan Dongming, Zhou Zheng, Wang   Shenshan, Zhang Zhiqiang, Chen Jin, Chen Xiaodong, Lu Yunjun, Wang Jiaxi.   Statistic investigation on chloride ions distribution based on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 of in situ meso-structure of concrete[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3, 409 (中科院一区TOP

[4] Pu Liyun, Ruan Shaoqin,   Pan Chenyu, Song Yufeng, Zhou Fangjun, Lai Junying, Qian Kuangliang, Li   Qiang*. Pore structures an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between hydrated   magnesia carbonates-modified recycled aggregate and reactive magnesia   paste[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3, 404唯一通讯作者(中科院一区TOP

[5] Qiang Li, Xianyu Jin, Dongming Yan, Chuanqing Fu, Jun Xu. Study of   wiring method on accelerated corrosion of steel bars in concrete[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69 (2021) 121286(中科院一区TOP


发明专利:

[1] 李强,钢筋混凝土锈裂行为的全历程监测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中国, ZL202011113406.2, 2024.4.30,6957770,第一发明人

[2] 李强,刘学应. 荷载-离子-生物共同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装置.   2023.4.11, 中国,   ZL 202011113400.5, 第一发明人

[3] 李强,刘学应,汪一丁.基于基因植入法的教学三维模型系统. 2022.5.24, 中国, ZL 202010880974.9, 第一发明人

[4] 李强,刘宇轩,田路美,刘学应.一种自动截污暗渠的施工方法, 2021.1.12, 中国, ZL 2018112289 54.2, 第一发明人

[5] 李强,杨旭,阎啸,赵露,王卓颖. 一种用于农村饮用水水箱的水管导向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2020.11.03, 中国,   ZL 201910316334.2(发明专利).

[6] 李强,向佳佳,刘学应. 一种灌溉输水渠道的施工方法,2020.6.19, 中国, ZL2018 1228557.5, 第一发明人

[7] 李强,向佳佳,刘学应.一种除泥沙灌溉输水渠的施工方法,2020.6.19,中国, ZL2018 1228558.X, 第一发明人

[8] 李强, 张科丽, 王伟. 一种柱的剪刀式加载定位装置及加载定位方法,   2016.05.11, 中国, ZL201410004389.7, 第一发明人

[9] 李强, 金贤玉, 童晶. 一种柱的滚轮式加载定位装置及加载定位方法,   2016.05.11, 中国, ZL201410004379.3, 第一发明人

[10] 李强, 姜健, 杜向科, 方平安. 一种柱的螺旋式加载定位装置, 2016.04.13,中国, ZL201410004388.2, 第一发明人

[11] 李强, 童晶, 蒋学. 一种柱的充气式加载定位装置及加载定位方法,   2016.04.13 , 中国, ZL201410004387.8, 第一发明人

[12] 李强, 刘俊龙, 陈树东, 禹凯, 丁天庭, 张科丽. 受弯构件荷载环境耦合耐久性试验装置, 2014.08.13, 中国, ZL201110363175.5, 第一发明人

[13] 李强,胡颖, 崔巍, 蒋学. 荷载和环境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服役性能试验装置,   2014.08.13, 中国,   ZL201110364192.0, 第一发明人

[14] 李强, 陈园卿, 柳琴, 方平安, 汤学广, 高明, 彭根堂. 混凝土柱成型组合模板, 2014.05.07, 中国, ZL201110362813.1, 第一发明人

[15] 李强, 胡颖, 崔巍, 陈益滨. 荷载和环境耦合作用下柱时变力学性能的试验装置,   2013.11.27,中国,   ZL201110363162.8, 第一发明人

学术兼职: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材料研究所校外博士生导师,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土木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装备学院硕士生导师。

学生培养:

已培养毕业研究生3名,和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材料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2名,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2名,和浙江海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2名。

李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均能以学生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和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其中肖方铎同学(2024级博士)仅2025年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SCI论文8篇(4Engineering Structures1ASCE1ACI Structural Journal1Structural Concrete1Structures)。毕业无忧且可为有意继续攻博的同学打下坚实基础。



招生信息:

拟招生2-3名。

选择攻读李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在江西水利电力大学上课,二年级起可以在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之间自由选择(学籍和学位依然在江西水利电力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提供免费的住宿并额外发放补助。水院位于杭州,校门口地铁 30 分钟直达美丽西湖。



上一条:张鸿

版权所有: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地址: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瑶湖校区)   邮编:330099